文明之美看东方丨中小学生的文化熏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优秀文明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承载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
文物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历史见证,这些文化遗产凝聚着华夏子孙的记忆,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基因。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走近这些文化遗迹,有助于青少年回望历代兴衰,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五千年的文字发展史中汲取前车之鉴;学习文物历史可以加深青少年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坚守文化自信,感受中国品格。像中国汉字始于甲骨文,发展到篆书、隶书、楷书等。书写形式由繁变简,但写作形式由简变繁,逐渐向系统、细致的方向发展。
如今,书法不仅是一种记录手段,还具有审美功能。学生通过学习书法文物,可以领略不同朝代书法形式的差异,不仅可以了解汉字历史演变的历程和轨迹,还可以感受到汉字的艺术美和古人深厚的文化内涵。像那些镌刻在石壁上的古人真迹,彰显的不仅是书法的魅力,更是中华文化的美。文物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走进校园,与基础教育结合,是让学生感受中华历史的深度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还要求,各地博物馆要坚持“展教并重”,策划适合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各地文物局和博物馆可以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与此同时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主题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同时开发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适合中小学生的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构建研学网络,让博物馆能够切实得发挥实践育人作用。